查看原文
其他

深切缅怀於崇文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於崇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12日5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国务委员肖捷,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等对於崇文院士逝世致电哀悼或送花圈,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应勇,湖北省政协主席孙伟,湖北省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等对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慰问。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殷鸿福、金振民、谢树成、王成善、彭建兵、成秋明、张国伟等发来唁电,对於崇文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其家属致以诚挚慰问。


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等,湖北省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协等,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省教育工委,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地质局、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武汉市科技局等,对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慰问。


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等发来唁电,毕孔彰、余际从、王坚、曹运等对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慰问。


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宁波市科协院士和海外智力服务中心、上海市南洋中学、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等单位发来唁电,对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对家属致以慰问。


於崇文院士生病期间,学校党委书记黄晓玫、校长王焰新等校领导通过走访、电话等多种方式对於崇文院士及其家属表示关心慰问,对相关工作做出安排布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体校领导对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诚挚慰问。


中国地质大学全体师生深切缅怀於崇文院士,立志传承其“学习思考,锲而不舍;探索创新,攀登不息”精神,不断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於崇文先生1924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1943年高中毕业辗转8省独自求学,次年考入西南联大,1946年转入北京大学学习,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1952年并入刚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先后任教于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高级顾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顾问,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委员、顾问,元素地球化学与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於崇文先生是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早年从事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参与筹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探矿专业,1962年与曹添教授、张本仁院士合作,编写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地球化学》教材。


於崇文先生一生致力于将基础自然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理论与地球科学相结合,探索地球科学由描述性学科走向精确定量学科之路,先后开辟和发展了5个创新的学术领域,并为此毕其一生。


将多元分析系统全面地引入地质—地球化学,推进地球科学定量化。於崇文先生是我国数学地质的早期创始人之一。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系统全面地引进数学地质的理论和方法,1980年编写出版《数学地质的方法与应用——地质与化探工作中的多元分析》,促进了地质科学的定量化。这部专著是我国最早、也是迄今为止介绍多元统计分析最系统的巨著。


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探索“区域地球化学”新学科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晚期至80年代初期,耗散结构理论刚在国际科学界兴起,於崇文先生就敏锐地察觉到其普适的重要性。他在地球化学场时空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开始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探索和研究地球化学场时空结构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进而提出了全新的区域地球化学理论,并开展了南岭地区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1987年出版了《南岭地区区域地球化学》专著,发展了地球化学的“区域地球化学”分支学科。


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相结合,开辟“成矿作用动力学”的矿床成因研究新方向。於崇文先生在我国率先研究“成矿作用动力学”,揭示了成矿作用的驱动力、运行速率和机制及其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开拓了矿床成因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的新领域。先后开展了地球化学过程的动力学实验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始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的先驱之一;应用量子力学计算模拟矿物结晶过程,引进和发展了量子地球化学学科方向;应用动力系统分析方法、渗滤理论和混沌理论研究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开拓了矿床成因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的新方向,奠定了“成矿作用动力学”领域的学术基础。先后于1988、1993、1998年出版了《云南个旧锡-多金属成矿区内生成矿作用的动力学体系》《热液成矿作用动力学》和《成矿作用动力学》3本专著。


探索地质系统复杂性的本质,促进地质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本世纪以来,於崇文先生将基础自然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理论与地质科学相结合,对地质—成矿系统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了“地质作用及其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进而将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临界性、瞬态混沌、混沌边缘和弱混沌四大前沿领域和地质系统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地质系统复杂性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地质系统复杂性》(上、下卷)。


提出“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的成矿新理论与探索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於崇文先生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成矿系统复杂性理论——“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这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前人的成矿理论,是关于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的一项重要突破。先后出版了《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上、下卷)(2006)《南岭地区区域成矿分带性》(2009)《南岭地区目标斑图式区域成矿分带》(2015)等专著,使地质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



於崇文先生一生潜心于地学基础理论研究,长期致力于将基础自然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理论研究与地球科学相结合,为使地质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奋斗一生,开创了“地质系统、成矿系统复杂性科学”的创新学术领域。


於崇文先生学术卓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2007),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990),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8)、二等奖(1985,1990,1997,2003),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1)等多项奖项。


於崇文先生笃志育人,鼓励学生在前沿方向自由探索,注重学术平等交流,先后培养了20余位博士研究生、10余位硕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为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於崇文先生从事地质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七十余载,科研建树丰硕,桃李满天下,为我国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勤于思考、锲而不舍、探索创新、攀登不息,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与教育事业。他淡泊明志、乐观豁达、谦虚谨慎、为人正直,用敬的涵养,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



於崇文先生始终保持一名地质工作者宽广的胸怀、辽远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操。晚年生活俭朴澹泊、从容淡定,与夫人蒋耀淞老师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共葆良好家风,耄耋之年与疾病抗争、与时间赛跑,充满着坚韧而顽强的生命力。


於崇文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中最后一位离世的西南联大学生。那段求学的峥嵘岁月,铸就了他抱瑜握瑾的纯真品质、士之谔谔的铮铮铁骨、兼容并蓄的学术涵养,也造就了他百岁老人的传奇人生。


於崇文先生的辞世是中国地质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地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在地质科学精确化和地质系统及成矿系统复杂性科学方面前所未有的成就,是他留给我们的巨大科学财富。一生践行的“学习思考、锲而不舍、探索创新、攀登不息”16字学习工作总结,是他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地质报国、止于至善的高尚情操和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沉痛悼念於崇文先生!我们深切怀念於崇文先生!於崇文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